
【希望之声2018年9月30日】(记者静心综合报导)孔子(西元前551年9月28日―西元前479年4月11日),姓孔,名丘,字仲尼,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。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。晚年修订六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
他宣导的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 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础。被后世尊称为“万世师表”、“至圣先师”。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、东亚以及东南亚的道德文化,有着深远的影响,给后世留下了做人的道德准则。
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孔子教导世人的10条做人方法,仅供参考。
一: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
《论语》 子曰: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」。
孔子说:“学习并时常复习,不是很愉快的吗?有朋友从远方而来,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?人家不理解我,我也不怨恨、恼怒,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?”
如果人们能按照孔子的教导去做,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人类社会啊!
而现在,人们抛弃了传统文化,自私自利,以损人利己为乐,人人自危,败家毁国,这是人类在自我毁灭。
二: 子曰:“恶紫之夺朱也,、、、”
子曰:「恶紫之夺朱也,恶郑声之乱雅乐也,恶利口之覆邦家也。」
孔子说:“厌恶用紫色取代正红色,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,厌恶用伶牙利齿、颠倒是非、混淆正邪,倾覆国家的人。”
色正、音正、言行正,这是君子之道。
而现在,社会上淫乱的图片、萎靡之音、令人疯狂的摇滚歌曲,充满世界,败坏人伦。
孔子所厌恶的全部在现实社会中表现。

三: “义利之辩”
鲁国有一道法律,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(遭遇不幸),沦落为奴隶,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(帮助他们恢复自由),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。(孔子的学生)子贡,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,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。孔子说:“子贡,你错了!圣人做的事,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,教导传授给百姓,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。现在鲁国富人少,穷人多。向国家领取补偿金,对你没有任何损失;但不领取补偿金,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。”
(孔子的学生)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,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,子路收下了。孔子说:“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。”
倡导人们做善事,就是为了利益去救人做好事,也是利民、利己、有利于国家的啊。
四:“道听途说”
《论语·》 子曰::“道听而途说,德之弃也。”
孔子说:“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,这是道德所唾弃的。”
“道听途说”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,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。
在现实生活中,有些人道听途说,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,四处传播,以此作为饭后茶余的话题,损害他人,实乃卑鄙之小人也。
五: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矣。要不耻下问。”
《史记》记载:一日孔子乘着马车来到一个地方,见有一孩子用土块围成了一座“城”,坐在里面。孔子就问:“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?”那孩子回答:“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,下知地理,中通人情。可是,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。因为自古到今,只听说车子躲避城,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?”孔子愣了一下,问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孩子答道:“我叫项橐。”孔子又问了项橐一连串的问题,项橐都能巧妙应答。
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,感叹道:“真是后生可畏!”我当拜你为师。” 回头对弟子们讲: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矣。要不耻下问。”

六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
子曰:「巧言令色,鲜矣仁!」
孔子说:“花言巧语,一副讨好人的脸色,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。”
在现实中,这种巧言令色,笑里藏刀的人,他们没有仁德,制造事端,霍乱社会,使人妻离子散,家破人亡,危害家国。
七: “安贫乐道”
子曰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 “子曰: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
在孔子心目中,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,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,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。
孔子也曾说:“富与贵,人之所欲也; 不以其道,得之不处也。 贫与贱,人之所恶也; 不以其道,得之不去也。”
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 从吾所好。”
就是说公正仁义、劳动所得是正义之才,是可取之财。对于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,孔子视之如天上的浮云,坚决不予接受。
八:“ 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”
孔子63岁时,曾这样形容自己: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多年,历尽艰辛,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,还险些丧命,但孔子并不灰心,仍然豁达乐观,完成自己来到世间的使命。
九:“予欲无言”
子曰:“予欲无言。”子贡曰:“子如不言,则小子何述焉?”
子曰:“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
孔子说:“我不想说话了。”
子贡说:“你如果不说话,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?”
孔子说:“天何尝说话呢?四季照常运行,百物照样生长。天说了什么话呢?”
人的善恶行为,上天、人间都在看着,当有人用心去实践自己德行的修为,别人自然是会看到你的行为,何须要言语来做宣传呢?
说着人话,做着恶行,贪污腐败,夺财害命,危害国家,毁灭自己。
十: “君子成人之美,、、、”
《论语》子曰:”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
孔子说: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,不促成别人的坏事。小人却恰好相反。
成人之美,积善成德,是君子所为;君子:人格高尚,受人尊敬。
成人之恶,积怨日多,便是小人。小人:人格卑鄙,遭人唾骂。
子曰:“己所不欲,毋施于人” 你自己不喜欢的物(事),不要施加给别人。
孔子教人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道德标准做人。待人真诚、乐于助人是他做人的准则。
孔子带领弟子从鲁国出发,向卫国、宋国、郑国、陈国、齐国、赵国、楚国……传授仁义道德的学说,推广周礼三千,处处碰壁。各诸侯国的国君都忙于自己的私利,疲于争斗,任凭孔子把尧舜和周公的仁义讲述的多么美好,人们却只关心自己眼下的利益。
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道德、礼仪。奠定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,成就 “万世师表”。
后人称赞孔子为“天下文官祖,历代帝王师”
责任编辑:安然